第六章 入军(1 / 3)

余山此话一出,陪戎校尉有些惊讶,他看了看站在不远处的余既,心想这孩子年纪也不过十六七岁,稍显稚气,莫非他做过什么对不起村民们的事儿,才让村民如此厌恶?可怎么说这孩子也是回向村村民,村民们这么做,倒是有些让他鄙夷。

此时名册上的名字已经念完,一共在回向村募兵四十余名,校尉注意到,在这帮新招的士兵中,除了余既外,其他孩子都有父母送上银子衣裳,行李口粮,唯独这叫做余既的孩子无人搭理,无人送行。

这陪戎校尉在军中也只不过是个九品小官,虽因俸禄较少,时常爱贪小便宜,做事也是当面一套,背后一套,可也还算有颗良心,见余既竟被同村村民如此算计,顿时心里不是滋味。

一个刚满十六岁的成年人在战争面前本就是一个孩子,而许多军中士兵大多都有老乡互相照顾,一个远离故乡,征战边疆的战士,如果真把他独自安排到另外的军队中,要熬过一段时期,那得多艰苦!

校尉默叹一口气,早明一理,世间皆苦,唯有自渡,这孩子要真到了军中,想要在战火中活下来,那也只得靠他自己了。谁人生于天地间,不是那远行客?不是每个人都有人陪伴的。

此时校尉见余山还盯着自己等待答复,索性也没拒绝,将银子装在口袋,回道“行,我会安排的!回去吧,这人多眼杂的,影响不好!”可这校尉哪里会把普通百姓事情记在心上,收下银子之后还不是忘得一干二净。

而余山听这校尉答应,道了声谢便转头回去,悄悄告诉了村民们事情已经办妥,村民们这才放下心来。

可余山心中却有一丝惭愧,他看了一眼若无其事的余既,却是歪头叹气,心里念道“余既啊余既,这不能怪你伯伯啊,你要是跟着宏儿他们一起参军,会害了他们的命!你们这一走,咱们村子就只剩咱们这帮老不死的了,伯伯还盼着他们回来呢,他们要是回不来,咱们回向村以后还怎么支撑下去啊!”

余既等人自然不知刚才余山找到校尉做了什么,都还是站在原地。那念完名册的随从向校尉报道“李校尉,募兵名册上的人都在这儿了,属下数过,一个不少!”

大家这一听,才知这领头的军爷是个校尉,这陪戎校尉名叫李正元,十七岁参军,征战不少,本领不小,可无奈军中无人,当了十几年兵也就只是个从九品上。

村民们一听他是校尉,却只觉这个官非同小可,都是转眼望着他,这校尉面色暗沉,毫无清雅细致之感,似是常年征战致使操之甚劳,眼泡微肿,眼睫微垂,其下附有淡淡黑影。虽其身材魁梧,可颧骨高耸突兀,显得整张面庞却是瘦骨嶙峋,极其沧桑。

李正元应了一声,挥手示意随从退下,又见这新招士兵都已身负包袱,唯有余既这家伙两手空空,随后便走上前问后者道“你怎么什么也不带?此去路途遥远,不备些白水干粮?现在虽是夏天,可军中一日三秋,不备些过冬的衣裳?你父母没给你送来吗?”

村民们听了,都没说话,余宏等人也斜瞥着余既。余既却是淡定脱口而出“他们死了!”

余既如此回答,李正元有一丝惊讶,说起父母去世还能如此若无其事,也不知这孩子到底是冷漠无情,还是早已麻木不已。顿时他又想起那早逝的父母,觉得这孩子与他同命相怜,不免心生同情,只是他依然想不明白,村民们为何要如此对待这孩子?

李正元话不多说,拍了拍余既肩膀,说道“赶快回去收拾行李,我们等你!”

余既应了一声,便回去收拾行李了,可余既收拾完行李,却是朝着村口外两座墓碑走了过去,直至墓碑前,跪在墓碑前磕了三个响头,嘴里念念有词,不知在对墓碑说着什么。

此时那中下县尉见天色不早,便对李正元说道“李校尉,这天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