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三十一章 帝王之政(2 / 3)

帝师 南宫吟 6811 字 2021-01-02

最好的护身盾!

至于科举题目里的“帝王之政、圣人之道”,这更是不难,包括德治,包括君民平等,包括改善吏治、大兴教育、强军固本、惩罚贪腐等等,包括立言立德立功等等,这些对遍阅万卷的楚云亭来说,几乎是一气呵成的事情。

当然,其核心还是在于破,不破不立。

既然这样,那帝王治国之本,就更需要严厉而面,同时以点及面。

结合离国帝王在圣贤馆里的那几个字,楚云亭内心更加洞明,再也半丝迟疑。

一瞬间,楚云亭写出了开篇语来。

越恢弘,越直达人心。

“帝王之政,驾驭宇内,必有经理之实政,方可约束天下,重振百纲,改革励志。”

“经理实政乃立国之本,唯首重教义,方有军法。”

“然,三教之道,互有盈亏,何如?”

这一刻,楚云亭的文字如同诸神黄昏一般,闪烁万千,无数的文气浩然而出,磅礴激昂,轰然大气,每一个文字都是大发光芒,仿佛是在夜空之中的晨星,越来越亮,最后如同太阳一般闪烁出无数的光芒来!

天地大亮!

但楚云亭的文字还在继续,因为接下来,便是文题的核心之重。

“三教之一,儒家修己为本,表现为治理百姓,道家以清静为本,表现为阴柔,佛家以安于现状为本,表现为慈悲,三教各不相同。”

“儒教像是五谷,一天不吃会饿,几天不吃便会死,但儒家却空谈心性,留下种种祸害,而且偏重于那些官宦子弟传承,无法潜移默化,与百姓更是渐行渐远。”

“佛道两者都讲究修炼自身,有余力这才顾及万物,在治理上天生不及儒教,但却可以用来辅助。而在死生得失、喜怒哀乐之时,用来解释消除忧虑怨恨,比儒教要快捷数倍,对于打动无知的百姓更加容易。但如今道佛都不知适可而止,因为过分而成患,佛教四万八千寺,道家炼长生丹到害人害己,都因此而生。”

写到这里,寥寥数字,却精炼万分,写出了核心理念,把这三教的缺陷说得清楚明白,到此为止,甚至已经是一篇奇文了。

字在精而不在多,正如前朝曾有一次科举,仅仅凭借着八个字“主忧臣辱,主辱臣死”,便成为科举状元,名动天下。

不过对楚云亭来说,这仅仅只是点题破题而已,还不足以表现出自己的独特理念。

点题破题之后,他必须要指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,甚至是替帝王答,如何治理三教,如何治理国家。

这才是文题里的真正之义。

一时间,楚云亭笔走龙蛇,精神如同恒河沙数一般,闪烁浩如云海“圣人云,道,不同、不相,为谋。不同,取自君子和而不同;不相,取自有教无类。所以圣人之道,从来都是包容万千,如同大海涛涛,不会去强迫一致,允许众道分立,这也是佛道儒三者并立这么多年的缘故。”

这是楚云亭对于道,不同、不相为谋的解释。

他往昔之时阅读众书,读书万遍,对这句话有着深刻的体会。

许多人都认为,这句话的意思,是道若是不同,就不必在一起筹划,但若是这样,这就是把圣人之道当成一种小道,私道。

这甚至是违背和而不同的本义。

论语里提及君子和而不同,是指保持和谐关系,不必苟同对方,而不相,便是无类,有教无类,无论任何人,不分贫富贵贱智愚而教。

所以这句话,在楚云亭的理解,便是说,道,不同,不相,为谋。

这是楚云亭的理论精髓,只从断句的位置,便可以见得分明。

随后,楚云亭更是文字浩荡,奔腾呼啸,写出了最后几句“唯有深通其道,取三者精华,去其糟粕,融会贯通,方是堂堂正道。”